学院简介

建院时间   

2004年7月

倡导和支持者

中国教育部、德国联邦教研部

合作伙伴

由38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1所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组成的高校联合会

办学导向

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经验,探索建立适合国内发展需要、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包括机电系统方向和智能制造管理方向

专业资质

所有专业均通过AQAS专业资质认证,并被列为国际合作办学典型案例;

学院为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

办学特色

  • 中德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体现德国工程教育优点,通过德国专业认证,符合双学位培养要求

  • 合二为一的专业教学,即原则上,所有专业课均除理论教学外,均应包含实验环节,用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学生创新),通过实践验证和应用理论

  • 三位一体的施教主体,即中方教师,德方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施教

  • 3+1的中外合作工程师培养模式,一方面中德两国学生的培养流程均为3年本国学习,1年国外 学习,另一方面培养环节构成比例亦为3年课堂理论教学,约1年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

  • 仿工厂、前瞻性的工程教育模式,开设了国内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验平台

师资队伍

  • 学院核心师资由中方(学院)专职教师,德方(德国高校联合会38所成员高校)定期来华授课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3部分组成

  • 中方30名专职教师(含实验室工程师)中有正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11人,讲师(含助理教授)3人,工程师14人; 20%的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和长期工作经历,60%的教师具有在国外短期进修、培训的经历

  • 德方轮流定期来华授课教师中有教授、博士85人,工程师5人;德方教授一般除具有博士学历还至少有5年以上企业研发工作经历

  • 学院的10名兼职教师分别来自于德资企业、中德合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均为企业资深工程师以及经理人员,70%具有德国博士学历,30%具有硕士学历

招生与教学

  • 学院招生录取工作由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招生录取由同济大学统一管理

  • 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由同济大学教务处负责,统一执行

学院引进德国合作高校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85名)和工程师(5名),在第2学年下学和全部第3学年开设由外教讲授、总计30个学分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4年,学院中国学生赴德 国合作高校攻读双学位,由德国合作高校教授讲授30个学分的专业特色课程,并在德国企业完成实习和学士毕业论文。与此对等,学院负责对德国赴华学位生第4年的专业培养。

学院的培养方案既满足中国高校本科生毕业要求,也符合德国高校专业资质AQAS认证的标准,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令人满意,迄今已有中、德毕业生二千余人,其中一千两百余名中国学生和二百余名德国学生获得中、德双学位。

培养成果

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同济培养基础扎实,德国教育理实结合,实现了中德优势互补培育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初心和使命。
学院毕业生80%获中德双学士学位,其中90%升入慕尼黑工大、亚琛工大、斯图加特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德雷斯顿工大、柏林工大、布伦瑞克工大等德国著名综合性大学攻读硕士,硕士升学率超过70%。硕士毕业生中,10%在德、英、中、美等国攻读博士,博士升学率7%。
毕业生工程能力和跨国交流能力强,受跨国企业青睐,约一半毕业生在德国、瑞士、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就业,另一半毕业生在国内中德、中外合作领域就业。不少院友凭借其跨国工作经历、技术特长和创新专利自主创业。
学院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经过近20多个学生团队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滚动开展实用性工程研发,硕果累累:在2014-15年度的“Explore New Automation Award”国际自动化大赛中,“3D复印机”团队获得一等奖,作品参加2015汉诺威工业展览会,并接受德国经济部长颁奖;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自动收衣叠衣装置”团队获得一等奖;在其他各类创新竞赛和活动中,学院同学们也各有斩获,并申请国家专利、发表科学论文。
学院培养双学位德国留学生占学生总人数15%,占四年级学生数40%,德国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约各占50%;
学院经过十多年发展,学生赴德交流、攻读双学位形势发展良好,在德国的声誉逐年提高。近年来,每年留德学生获得德国 DAAD奖学金、德方政府奖学金、巴符州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覆盖率近50%,在国内同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