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科部共同倡议、直接指导和支持的中德科学与文化合作交流示范性办学机构。学院汲取德国高校独有的教育模式和品质,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培养符合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智慧城市以及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创新人才和精英工程师。
作为中德合作交流示范性办学机构,学院拥有1名院士、3名国家外专局特聘教授、11名中方教授及超过150人的德国专家库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共同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被誉为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在2015年、2016年,德国教科部和中国科技的先后发布《中国战路》以及《德国战略》中被誉为中德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范例,被上海市教委将学院命名为“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2018年中德政府磋商期间,两国教育部再次在联合申明中点名表扬中德工程学院。
中德工程学院于2008年、2014年、2022年三次通过德国权威机构AQAS的高校专业资质认证,被列为德国对外教育合作的范例。
二、专业剖析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专业。专业研发面向先进制造,结合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借鉴德国工业4.0的理念和关键技术重点在智能机电控制、机器人、3D打印、智能测量、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特色。
其机电系统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基于信息和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团队领导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毕业后可从事与先进制造业、智能服务等相关行业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机械、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继续深造和研究。
其智能制造管理方向,对接德国经济工程专业,符合现代制造业流程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结合工业4.0进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理念,规划并实施对现代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投融资、财务、人力资源、创新及战略发展等领域科学管理方面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是由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面向中、德国两国强大的汽车工业,依托丰富的德方合作高校工程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本专业始建于2004年,是国内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所双一流大学之一。专业发展和定位是以国际汽车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热点为导向,聚焦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
在汽车服务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时代,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够胜任本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服务设计、智能汽车产品和技术开发以及团队管理,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符合未来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智能服务、智能社会需求的国际一流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包括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解决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服务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横跨建筑、暖通、电气及控制工程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自成立至今,已在建筑绿色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设备自动化和智能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并在专业教学方面,形成了中德模式建筑技术科学方向“建筑+电气智能+暖通+管理”的课程体系。
专业旨在基于营造健康舒适的建成环境和构建性能高效的能源系统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最终目标,以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发展导向,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与能源问题,培养具备融合建筑、电气、暖通、自控技术等综合知识基础的,符合具备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开发、设计、运维和管理人才。
三、特色优势
中德合作的国际化办学是本学院专业的最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中国教育和德国联邦教科部在高教领域合作的标杆和引领性项目;
2.人才培养受到中德两国政府、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以及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DHIK)的全方位支持;
3.采用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见长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师资由中德双方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一系列德国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和毕业指导;
在读期间100%出国交流率(含第四年赴德学习及暑期交流)
4.拥有在国内高校中首个建成的工业4.0实验中心和由二十多座中德合建专业教学实验室构成工程教育平台;
5.培养性价比高,国内每年每生按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最低标准收取学费,赴德国攻读双学位学生在德国留学高校免学费。
四、人才培养
中德工程学院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开展与德国高校以及企业的紧密合作,在中国建立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性研发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显著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跨文化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中德两国创新人才”。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德工程学院已逐步形成国际化培养贯穿“全过程”、育人目标“全方位”、多主体“全员”育人的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国际化育人体系。并从课程、师资、企业实践、语言文化、管理等多方面为工程教育国际化育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采用3+1的联合培养模式:第1至第3学年在国内培养,第4学年在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34所成员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接受专业特色教育和综合工程能力培养。
学生毕业后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详见下图
中德工程学院赴德留学生中约近半数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中国国家学基金委CSC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类奖学金;在读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创新大赛中获奖,毕业生中不乏在各自专业领域创新和创业有成者。
2017年工业4.0-国际大学生3D打印机设计邀请赛亚军
Xplore全球自动化大奖赛,作品获奖并参加汉诺威工业展
动态智能建筑表皮”获得Xplore全球自动化一等奖
15级机电白云明获16-17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
14级汽服王柯雯获15-16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
五、社会认可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共同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被誉为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在2015年、2016年,德国教科部和中国科技部先后发布《中国战略》以及《德国战略》中被誉为中德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范例,被上海市教委将学院命名为“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
中德工程学院于2008年、2014年、2022年三次通过德国权威机构AQAS的高校专业资质认证,被列为德国对外教育合作的范例。
六、未来发展
毕业生中80%获中德双学士学位。毕业生中65%进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德国TU9高校攻读研究生,8%的毕业生进入瑞士、英国、美国以及国内各一流高校攻读研究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37%的毕业生进入中德两国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
七、杰出院友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张博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电机博士 博世中央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 |
刘自源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 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联合培养机器人学博士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机器人学研究院 | |
冯迪 2010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 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 博世中央研究院与乌尔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智能制造管理方向(经济工程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
龚大卫 2009级经济工程本科 耶拿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业工程硕士 瑞士法因图尔精密部件控股公司中国事业部-精益工程主管(专家级)/ 上海蓝雪商务咨询公司创始人/ 上海瑞琪企业咨询公司合伙人
李蕴 2009级经济工程本科 慕尼黑工大企业管理研究生 中国银行慕尼黑分行 凯捷IT咨询
吴憧 2010级经济工程学士 慕尼黑工大学工商技术与管理硕士 英飞凌供应链管理部在职
|
张书豪 2008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 斯图加特大学能源技术硕士 德国Drees&Sommer(迪索)公司上海分公司建筑设备工程部门负责人。 | |
沈嘉赟 2010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 慕尼黑工大节能与可持续建筑硕士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技术管理博士 现任瑞士邮政集团企业发展部项目经理兼大中华区副总监 | |
管文林 2010级建筑设施智能专业本科 亚琛工业大学硕士 交能网创始人 德国EnBW能源集团电力现货交易经理 | |
陈夏 2011级建筑设施智能专业本科 亚琛工业大学硕士 柏林工业大学数字建筑化与可持续在读博士 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负责人之一 交能网创始人
| |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 |
郝冠琦 2009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布伦瑞克工大车辆工程硕士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德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王琪 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 斯图加特大学2017级电动汽车专业研究生 2014年菲尼克斯企业奖学金,2015年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 并被评为2016年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 将于2021年10月赴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
袁绍珲 200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 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电研究所博士,电动车辆方向 | |
王柯雯 2014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 斯图加特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读硕士 在同济期间,获15-16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 同济第四年,留学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获德方导师最高赞誉 留德期间,受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专题报道并给予盛赞 |
八、联系方式: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名称: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咨询电话:021-69584721、18721349778
电子邮箱:tjcdhaw@tongji.edu.cn
微信公众号:TJ_CHDAW
学院官方网站:https://cdhaw.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