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中德工程学院2021教育思想大讨论
发布时间:2021-10-09        浏览次数:111

2021年9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在济事楼342主会场和351、250分会场开展了2021教育思想大讨论,由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谢楠主持。谢楠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大讨论的背景和精神,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围绕同济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蓝图,并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环节。本次大讨论分为“人才培养理念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四大模块,与会教师围绕以上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人才培养理念与办学目标”模块的讨论中,副院长谢楠老师提出现阶段在人才培养中以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和实现办学目标有机融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解决思路要在教学中从严选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材做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领学生风气,提升教务水平。显隐结合,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块的讨论中,汽服专业主任郭为安老师提出在深入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何探索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路?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高校的整个管理层面;它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自身的努力,应勇于和善于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性责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并以此为最高追求,做好顶层设计,整体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方协商的机制,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奠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物质基础。

随后建智专业主任张永明老师谈及实验室建设问题,提出结合碳中和,拟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如能耗模拟、控制仿真、数字孪生、零碳建筑等,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各实验室加强建设管理,可从学生创新项目中提炼,丰富到实验课程中。

在“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主题的讨论中,建智专业的老师提出课程与流行技术之间存在差距,主要的原因是课程设置更新不足,拟在课程体系中增加“AI、碳中和、能源转型”等与实际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型知识体系;在基础课程中强化动手能力,比如是否可以增加MATLAB软件学习、网络系统设计与调试等内容。汽服专业的老师则提出汽车产业面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趋势,原有汽车产业部分技术面临淘汰,为培养适应发展趋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学科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在课程建设上,专业需完善新开发理论课程,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智能车辆服务”等课程,需完善课程相应实验课程建设。开设相应课程,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调研完善课程内容。建立完善实验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课业压力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课时数,把原有实验进行再分配,建立能培养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机电专业的老师提出学生申请硕士的方向,机械工程的很少,计算机的却很多。这个与课程设置有一定关系,学生如果申请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则需要补很多相关的课程。建议通过课程动态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进入机械工程专业继续深造。

在第四模块“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中,机电专业的老师提出要提高自身的要求,以身作则;提升自身觉悟,抓紧业务。学校和学院要更关注青年教师的过程培养,让年轻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和教学,要让教师要多参与企业的工程建设,多一些对前沿技术的了解机会。汽服专业的老师提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要巩固课程思政的理念,做到协同育人。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会上,老师们还围绕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积极发言。就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增强师资力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决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在教师。对于教师个体必须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教会学生为更高目标制定自我提升的计划:成人,成才,成长。对于专业授课教师团队,增强具备实践授课能力的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发展壮大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冯晓院长总结发言,他提出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制定更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标准。把知识传授型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追求实效,讲究实际。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标准上,做到有标准,有方案,有主题,有手段,有平台,有评价。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遵循教学规律,制定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标准,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调整思路,走向行业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加强符合人才培养切实需要的实验室建设。

  

撰稿:孙娜

一审:谢楠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