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感言
2017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陆赟翔学习心得

17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陆赟翔,曾获2021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20年国家奖学金、DAAD奖学金等奖项,于2020/21学年在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完成了第七学期的课程并在Grenzebach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之后在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完成了本科论文。毕业后将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RCIRobotics, Cognition, Intelligence)专业研究生。

CDHAW的缘分之起

物华苒苒,岁月无痕,转眼间四年多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思绪倒退回2017年的那个夏天,作为上海高考改革第一届的学生,那一年的志愿填报采用了平行志愿,这也让高考略微失利的我占到了一些“便宜“,在上海交大综合评价面试中无果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同济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宽松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造就了我独立自主的性格,因此大学专业的选择也是由我一人考虑的。那时的自己对于未来规划依旧是懵懵懂懂的状态,由于自己从小在数学和物理上略显优势,并且动手能力强,因此自己对于工科和计算机更感兴趣;而自己又想要学习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领域。综合这些因素,自己将中德工程学院的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了同济大学专业组里的第一志愿。

在我的印象中德国是一个以严谨闻名的世界工业强国,中德工程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大四前往德国进行交流学习并且有机会在德国继续深造读研,而且在大学的学习中还可以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增加自己未来作为复合型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加上自己是一个足球迷,德甲俱乐部拜仁慕尼黑更是令我心向往之,因此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最后的我也是以高考总分专业组压线但语数总分较高的略微优势,赶上了同济大学的末班车,自此,我与CDHAW的故事正式开启了。

CDHAW第一年,大一VS高四?

早在进入中德工程学院之前,就已经对我们学院充实的课程量有所耳闻,为了能够在大四去德国交流学习,我们必须将四年的课程量压缩在三年内完成,这也导致我们几乎一直是全学校课程最多的学院之一。对我而言,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模式的转换,相比于高中时每天完成作业刷题的被动学习,大学中更重要的是自己利用时间主动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在高中时,我的学校作为上海的一所区重点实验高中,课业压力与其他市重点相比非常之小,即使在高三时每天晚上依然能够有三到四小时的自由时间,而这也使我在高中就养成了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初入大学时,面对比高中时还繁杂的课程量,自己能够较快调整学习状态。尽管如此,做六休一动辄早八晚八的课程表依旧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学院许多同学也打趣地说自己是来念了高四。在大一上学期时我们需要进行每周20课时的德语学习,几乎占到了课程量的一半,而其余的高数、大物、编程等通识课也没有缺席,但超于常人的付出一定能够换来更多的收获,在大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拓宽了自己在数理方面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时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获得大四交流机会的前提是达到德福14分的门槛,因此在大一时必须要足够重视德语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中跟随老师认真听课,课下往往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消化。

对于我来说,CDHAW的学生更像是在跑一场长达四年的马拉松,在大一时你跑的越努力,在未来你的学习路途也会更加轻松和得心应手,而马拉松也意味着丝毫的松懈都需要用日后更大的努力去弥补。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最优解。拿自身来举例,在大一至大二四个学期的德语学习中,自己始终坚持课上的听讲和课后的复习,最终自己在四个学期德语课程中取得了全优的成绩,在大二下的第一次德福考试中也顺利得取得了15分的成绩。但这里也有反面例子,由于自己的目标是在德国读研,因此德福还需要达到4x4的门槛,而因为大三开始便没有了德语课,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在德语学习上的松懈,在德福的二战三战中,虽然总分提高到了17分,但依旧没达到4x4的目标,这也导致我在大四来到德国后还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进行德福考试,由于给了自己足够的压力,因此我大四在德国的第一次德福就取得了5454的成绩,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引以为戒,越早达成德福的目标就意味着以后更多的自由时间。

当然,大学生活也并不是只有学习,劳逸结合才能全面发展。由于自己自幼学习竹笛十年有余,出于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在大一时我便加入了同济大学学生民乐团和同济大学金音笛艺社,每周日晚的排练生活对我来说永远是享受音乐和放松自己神经的最好时间。在大一时自己跟随乐团参加了同济大学校庆演出、艺术团专场演出,也踊跃报名参加了五四青年节慰问边防部队的文艺演出。除此之外,学院的德语节和德语剧演出也给了我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学习德语的机会,使我体会到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亦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就像马拉松中途也有补给站一样,在大学紧张的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平衡点,对我来说,如果要形容一下大一学习生涯的这段起跑的话,我认为忙碌又充实是最贴切的了。

CDHAW第二年,稳步前行,有舍才有得

大二,我们从四平校区搬到了嘉定校区,远离了城市来到了郊区,虽然生活上的娱乐选项变少了,但嘉定校区平静的气氛显然更适合学习。大二开始我们便要在这场马拉松中分赛道,也就是分专业。还记得大一时的自己始终在机电和经工之间纠结,但有次开班会时班主任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在分专业时,我们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兴趣,还需要静下来思考一下,在过去12年的学习生涯中,自己在哪方面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成就,因此兴趣和天赋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我便坦然地选择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专业分流之后我们便有了更多机械和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课,同时每学期还有着时间不固定的外教课和实验课,这也会导致我们在某几周有着特别充实的课程表甚至是全周午休的情况。在我看来,大二这一年是要稳步前行,使自己逐渐入门专业知识的一年,需要对每门课程都特别上心,虽然在学院内部都有着往届学长学姐们的考试资料和复习资料,只要自己认真,考试取得好分数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切记不可掉以轻心。例如大二上学期的理论力学课程,课程之初所设计的知识大多是高中物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这使得许多同学包括我放松了警惕,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知识的跨度层面是非常大的,这也导致没有过于重视的我在这门课中取得了我大学生涯里的唯一一门 “中“,同时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同时学习的内容广、知识浅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在课外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耕,进入大二之后,学院会有许多跟随老师做项目亦或是参加校外竞赛的机会,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是拓宽自己知识的好机会。

大二暑假的夏令营活动也是学院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既可以让我们提前感受德国的人文文化,也可以增加我们的专业技能,在暑假中我报名参加了机电专业的ROS夏令营,与其余9名同学前往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不仅学习了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与专业内部的同学们增进了感情。在大三的学习中,我们也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互相督促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自己的大二生活下定义的话,我认为便是学会了取舍。在同济除了学习之外会有许多可以参加的活动例如竞赛、社团、学生会等等,如何取舍便是非常关键的课题。相比于大一初入校园时什么都想参与的新鲜感,在大二中我沉下心,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而在保证学习的同时,我选择了参加学院足球队以及继续参加学生民乐团,在学习之余锻炼身体、陶冶艺术情操也能使自己更好地休息。在这学期我还担任了校艺术中心嘉定校区负责人的职务,为在嘉定校区的50余名艺术团同学协调每周的排练事宜,使自己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与这些“取“相对的,便是我舍去了参加学校和学院学生会以及参加课外项目和竞赛的机会,也是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有舍才有得,经过这一学年的沉心学习,我的成绩相比大一又得到了提高,同时自己找到了适合的学习方法,相比于程序性地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我更习惯于平时在寝室学习,在周末和考试周去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学习,换取更高的学习效率。

CDHAW第三年,积蓄自我,准备冲刺

大三可谓是我们这届2017级大学生涯中最魔幻的一年。首先是大三上,虽然课程数量的压力并没有这么大了,但各种专业课的课程难度却是大幅提升,同时传感器和自动控制原理这些纯外教课也对我们的德语听课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经历了大二一年的自我沉淀,在学习方面我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大三上学期除了传感器课程拿了良,其余课程我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同时项目管理课程也让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大三上是我学习状态最好的一学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大三下本应是我们选择大四交流学校的关键学期,但疫情的到来使我们不得不采用了网课上学的形式,各种程序的执行和手续的办理都有了不小的难度,但在学院的努力之下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学校课程和分学校的任务。大三下本应是积蓄自我,为冲刺做准备的一学期,但疫情的到来使许多事情都变得不确定起来。我本打算在这学期再次冲刺德福4x4,但因为疫情德福考试也全被取消。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下和疫情的高压下,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便是最能体现自主学习重要性的时候了,尽管只能呆在家中,但我依然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也会在家中健身,练琴或是与朋友线上社交娱乐,保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线上上课的情况下,我与同项目组的其余几位非常优秀的张浩威、姚珺亭、张宗唯、常紫微、李思齐同学们组成了线上学习小组 ,除了平时项目组的定期工作讨论之外,我们还会进行其余课程内容的交流和学习,在期末复习周也会互相答疑,互帮互助,可以说学习小组对于我的学习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而在本学期的项目管理中,我也参与了自己大学生涯的第一个项目,在项目中学习到了3D打印领域的专业知识,负责编程的我也提高了自己的代码水平,更重要的是自己做项目时的思路得到了提升。学期结束,经过三年马拉松式的努力,大三学年的我第一次取得了绩点第一的好成绩,也成功收获了国家奖学金的荣誉。

另一个重要的点便是要在大三时对未来做规划,由于我的计划是未来在德国读研,因此我对德国申研进行了充分的了解,经过自行查阅资料以及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之后,我将目标定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RCI专业。由于需要德语和英语成绩,因此我在这学期便开始着手准备德福和雅思,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考试都被取消,但语言积累终会得到回报,我大四来到德国后的第一次德福和雅思考试便顺利通过,解决了申请语言关的问题。而为了不荒废大三暑假的时间,我在五六月份时便开始自行寻找企业的实习岗位,为大四在德国找实习积累经验,最后我成功收获了上海发那科和广州美的总部的实习offer,综合考虑之下我选择了上海发那科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仿真工程师的实习。在实习生活中,不仅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项目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工作上的经验,为以后在德国寻找实习做好准备。

CDHAW第四年,最后冲刺,是终点也是起点

20209月,我与乔钰清和张海琪同学因为分学校时的抽签落选来到了纽伦堡,一个和慕尼黑同处拜仁州的第二大城市。与同济相比,这里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对我来说,在德国学习最重要的便是主动和独立,从刚来德国时日常生活的落户、银行开卡,再到选课、上课、考试,完全由自己负责,不会有任何老师来监督或是提醒你。在选课上我们根据专业手册选择了必修课,在选修课方面为了对申研匹配度做准备,我们选择了一门电机以及一门神经网络。由于疫情所有的课程都变成了线上,甚至一些实验课也变成了线上展示,课后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缺乏了线下与教授的交流机会,学习显得略微困难。而最为困难的当属项目管理课程了,在专业负责人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Bernd Klehn教授做有关水下机器人摄像的项目,但由于疫情,我们不仅缺乏测试的设施,在学期过半时由于疫情Lockdown甚至关闭了实验室,因此我们只能自己购买各种器材,在寒冷的冬天用大型水盆在宿舍进行测试,好在克服重重阻碍之后成功完成了项目,教授也给了我们1.0的评分。

由于还需要找实习,可以说刚来德国的半年每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加上纽伦堡学校不提供机电专业的实验室实习,我们只能自行投递企业实习,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11月自己考完德福后边开始修改建立投递岗位。最终在投递了六十多封简历,经历5次面试之后,才终于在1月底找到了Grenzebach Maschinenbau GmbH的自动化实习岗位。由于疫情的原因,在我们找实习时正是德国疫情最严重的时间,导致许多企业的实习岗位减少,再加上德国企业三个月实习的岗位少之又少,最终权衡利弊下,我选择寻找六个月的企业实习,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机会。寻找实习机会是一场持久战,在这段时间里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切记不能因为其他人很早找到了实习又或者可以在实验室实习就心态失衡,对我来说,在找实习的这两个多月中每次修改简历,修改Anschreiben,每次参加面试,用德语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都是一种自己软实力的提升,而我也相信在这些努力在未来都不会白费。还记得在圣诞假期,当大多数同学都在庆祝圣诞时,自己还面临着找实习、考雅思和复习期末考试的三重压力,在三周的圣诞假期中,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吃饭都在投递简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四上学期,我的所有课程取得了1.3的好成绩,撰写的项目论文也给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帮助我成功在实习结束后得到教授的邀请,参与了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和Leonardo中心合作的项目作为自己的本科论文,最终我的论文也得到了1.0的评分。

回忆起初来德国的那段时间,虽然所有事情都是陌生且困难的,但同学之间的帮助真的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从学长们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经验分享,再到同学间抱团取暖互相打气,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中德工程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即使远在异国他乡学院也没有忘记我们,在过年时与德国的同学们连线举行了线上庆祝活动,还给我们资助了口罩等防疫物资。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可以指导下一届学弟学妹们的学长,在每次答疑时,自己总能回想起当初学长对自己的热情关心,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愈发重大,对我来说,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传承吧,不仅仅是经验的传承,更是CDHAW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的传承。学院为在德国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广大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每次与其他留德学生的谈话中,自己总能感觉到,相比于在德国孤军奋战的大多数留学生,我们作为时刻有着同路人的CDHAWer,真的是幸运许多,也希望中德工程学院在未来可以越来越好,为我们广大CDHAWer搭建中德文化学术交流的桥梁。

最后我想说,本科生涯四年多的马拉松已经结束,但人生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本科毕业不仅是四年旅程的终点,更是未来全新的起点。经历过了这场马拉松的历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你我皆是赢家。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