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感言
05级建智林钢——“留德友情恒长久”

 

【个人简介】

       林钢,2005年起就读于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本科期间,获得了DAAD奖学金,克莱门特奖学金,以及多次同济大学奖学金。硕士就读于亚琛工业大学能源工程专业,2012年以平均成绩1.1毕业,获得了当年机械系能源工程方向唯一一个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硕士论文获得燃气轮机与汽轮机研究所(IKDG)年度优秀论文奖,由研究所工业联盟代表莱茵能源(RWE)前总裁颁发奖金。2012年起师从亚琛工大燃气轮机与汽轮机研究所所长Dieter Bohn教授展开博士研究,研究课题为燃气轮机新一代透平冷却技术开发,期间在各类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了16篇文章,拥有燃机冷却国际专利1个,并获得日本川崎重工集团年度最佳科技奖。

       自2011年起就职于德国亚琛B&B-AGEMA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历任助理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技术部经理和公司合伙人。期间参与了大量燃气轮机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如E&F级燃气轮机透平冷却设计优化升级,F级燃气轮机热声振荡数值分析,带阻尼块叶片振动特性分析,新一代透平冷却技术开发,压气机高速叶型定制开发,燃气轮机性能远程监控与气路诊断平台开发等等。自2016年起成立上海慕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图: 工作期间参与设计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台纯氢气燃气轮机燃烧室

 

留德感悟

       德国之与我,尤其是亚琛,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之外生活过最久的地方。这个三国交界处的小城市里,这个高校人数占全城人口20%的学生城,这个有着超过千年历史的帝国古都,留下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和辛勤汗水。可惜,最终仍旧没有跨过七年之痒这个槛,随着一群“酒肉朋友”的相继毕业离开,个人的学业完成和工作稳定,德国这样一个非常适合养老的国家就再也按捺不住我向往回国向往多彩生活的躁动的心。应冯院长的邀请,在此对我的留德生活感悟做个汇报:

学习:

       德国教育体系的构建很有特色,首先,他做到了真正的教育平民化,主要体现在各个高校之间的水平分布相对比较平均,完全不同于大多数国家对高校进行级别上地划分。这一点对学生的影响就是转校非常便捷,只要在德国的一所高校接受了教育,之后在寻求更高学历的教育时在德国境内的任意一所有相关专业的高校之间申请求学都非常便捷。学校之间的相互认可程度很高,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招生考试。其次,德国也做到了教育精英化,主要体现在高校个体对于本校学生的培养主要属于优胜略汰的自然筛选准则。这一点造就了德国高校的高挂科率,这也是令留德学生们赴德之前最恐慌的事情。诚然,有一些学科每年的挂科率都达到了50%,但是其实没有恐慌的必要。如前所述,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平民化让很大比例的德国高中毕业生都可以顺利的进入高校学习,所以对于学生水平的筛选和再分配很大程度上是在高校里完成的。然而我们国内的学生们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就已经经历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最大规模的淘汰筛选,只有经过高考并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才可以进入高校进修,因此对于德国的高挂科率也没有必要恐慌。只要肯用心学习,我们的学子们往往都可以很顺利的毕业。

工作:

       留学德国,高校学习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先进的工业体系里零距离的接触实际工业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德国的强大工业不仅仅是由几个世界500强的巨头公司所造就的,而是由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支撑起来的。这些中小型企业追求的都是在某一些细分技术上做专做精,最后通过大的原厂商整合的形式汇聚成“德国制造”的优异产品。通过这几年在德国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真正体会到了不要小瞧中小型企业,很有可能在这一专有技术方面他们的研究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作为中国员工在欧洲企业的个人职业发展来说,中小型企业也有他的长处,个人能力在你的职业发展的各个决定因素中所占有的比例相对大企业更高。当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和办公室文化的融合。

友谊:

       在德国的八年,收获最大的不是学业也不是工作,最大的是这艰苦的日子中收获的革命友情。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是谁陪你一起复习备考,是谁和你畅想未来,是谁坐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只为了赶过来打个地铺一起庆祝节日,是谁做了“蹩脚”的大餐为你庆祝生日。无论是艰苦困难还是春风得意的时候,都是第一时间和这一帮“酒肉朋友”及时分享,困难的时候互相扶持,难过的时候彼此安慰,高兴的时候一起庆祝。这样的友情是我们在德国收获最大的财富,也是需要珍惜一辈子的财富。

       以上是我的个人留德感悟小结,希望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祝学业顺利,好好享受在德国的美好时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