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感言
历年毕业生感言集锦

       自从2011年从学院毕业后,越发强烈的感觉到对于母校、对于学院以及对于当年经历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活种种的感情和怀念。在中德工程学院的四年日子里,有辛酸、有困惑、有甜蜜、有感动:学院的教学任务相对较紧,既要学习德语考出语言证书,同时又要扎实掌握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大四一年到德国的交换学习经历对我们的培养和成长不仅表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我们独立自强的留学生活中。为此,四年里的一点一滴和每个细节,可以感受到每位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和付出。这种对学生的关心,不仅针对在读学生,同样也体现在了毕业生工作中:学院非常重视毕业生近况和发展的跟踪了解,并时时给予关心询问和支持帮助。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促成了院友会在德国和中国两地的成立,架起了毕业生与学院之间沟通协助的桥梁。

——11届机电刘国桢

 

 

       虽然我们交换的是FH,但是我觉得并不影响我们申请Uni的研究生,我们的学制虽然很紧凑有时候很崩溃,但是很省时间,并且3+1的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适应和过渡接下来读研所面对的一切。从08年入学到现在,一步一步走过来,原来在国内还处在同济这个大家庭里面,对CDHAW这个集体还不是特别有概念。到了德国之后,你会认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大家都会力所能及的互相帮助,因为这是一种传递,就像原来学长学姐在我们找实习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们一样。慢慢的感觉到CDHAW虽然不大,但是暖暖的,CDHAW所传递的正能量,我相信会长久的传递下去。

——12届机电崔静

 

 

       按照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院也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让CDHAW的学子能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尤其是动手和实践能力,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德国,我们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样的学制让之后申请德国硕士学习更加便捷,不需要通过APS繁琐的申请手续。1年的德国学习是今后继续在德国深造或者工作的缓冲期,合作院校的师生都给予每个交换学生足够的帮助和支持。

——11届机电王仕亿

 

 

        作为一个现在在德国继续求学生涯的学生,回顾过往,其实在中德工程学院所经历、学习、获得的一切至今仍然帮助我在德国的学习生活道路上继续向前。虽然中德工程学院在同济是有名的课程设置紧张,但是当初所学的德语、工程课程等等,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曾经学过的东西在德国的研究生课程中常常会被提及、使用到,面对课业压力的习以为常,也让独自一人的海外求学生活变得没有那么艰难。可以说在中德工程学院的几年时间,除了是对专业知识的提升,也是对精神层面的历练。

        德国作为一个工程技术大国,是全世界工程师向往的一个地方。而同济作为一个工科见长的学校,又与德国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同济人在德国继续深造便是一件非常自然地事。因为中德工程学院特殊的办学模式,在我的个人经历看来,让这变得更加容易。大四交流的一学年里,在德方合作学校教授的帮助下比较快地适应了德国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了德国工程类企业的工作,为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而且随着一届届学生的增多,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已经不需要再去摸索,这对中国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无疑是非常积极有利的。

         此外,中德工程学院的老师们也是非常认真敬业。作为一个仍在成长中的学院,老师都可能需要兼任多份工作。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所接触过的每一位老师都会尽力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从学业上的困惑、到生活中的困难,又或者是对人生规划的探讨。从辅导员一直到院长,都能和任何学生非常融洽地交流。平易近人地对待、关怀学生,是中德工程学院老师的一大特点。至少,我没有听到过其它有哪个学院的老师会每年到德国实地关心自己学院的交流生,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国外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需要,并从长辈的角度给出实实在在的建议。

         所以,很高兴大学本科这意义非常的四年可以在中德工程学院度过,带着颇丰的收获开始下一段人生旅程。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中德工程学院可以走得更好、更远!

——12届汽服韩思达

 

 

        作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之一,我非常感谢学院对我的培养和指导。学院独特的办学体系和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中德合作办学的先驱。

        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作为中德工程学院的学生,我们有机会在国内的时候就接受到德语方面的强化培训,外语强化班,外教专业课,这为我们后来在德国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看起来中德工程学院的学业任务很重,来了德国以后才知道,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能否迅速的融入新的国度,新的文化环境。

        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针使得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学院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企业给学生创造大量实习机会。正是这些在国内的积累,才使得最后一年在德国的交流以及在企业的实习得以顺利进行。

        小班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和导师直接交流探讨的机会。相比较其他院系,30人(第一届)的小班教学模式使得导师能够照顾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有更多机会和导师进行探讨。

        选择中德工程学院出于偶然,现在想来,庆幸当时的决定,才得以有现在在德国生活工作的机会。对于学院,是一直怀有感激之情的,也祝愿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08届汽服贾楠

 

 

        正是因为CDHAW紧凑的本科课程设置及德语语言培训,才使我在进入到德国高校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并没有感觉十分陌生和脱节,而是十分地适应和融入。这个无缝的衔接过程,当然要得益于在CDHAW时就已经接收到的德式教学和生活方式。而我的大部分同学也都或者在德国高校继续深造,或者进入德国企业,或者在中德文化科技经济交流中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所以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学习,提升了自我的价值,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而从社会角度评价,它无疑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勤奋努力,技术过硬,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和德国教育背景的工程师,在中德各领域的交流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11届机电孙强

 

 

        作为一名中德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感到高兴并自豪着。我相信,在我们所有院友和学院的努力下,我们学院会越办越好,并且在社会和企业方面也会更多的为大家所认识并且重视。让每一个期望报考的,在读的以及毕业的学生都能够因成为学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11届建智王聪

 

 

       在CDHAW四年的学习与普通学习模式相比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同济大学与德国高校的合作项目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8届汽服刘诚

 

 

       在CDHAW的四年学习为我在德国的职业生活做了充分的准备。在CDHAW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学到怎样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CDHAW及其合作机构提供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检验学到的理论,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我衷心感谢CDHAW提供的卓越的学习条件,也愿意向所有人推荐CDHAW。

——08届机电刘自源

 

 

       在德国学习对我来说是宝贵的经验和巨大的财富。德国合作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和与著名德国企业的专业合作都让我这个外国留学生受益匪浅。在学习期间我也对德国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和旅行,在不同的国家领略了多样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14届建智管文林

 

 

        目前我在斯图加特博世公司柴油机系统担任客户项目总监。在CDHAW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一学期起我们就非常重视德语学习,这让我在语言上为继续在德国求学和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外,还有来自德国的教授在专业学期为我们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为全德语教学。

——08届汽服周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