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2016届优秀毕业生风采展】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 陈玉升
发布时间:2016-10-08        浏览次数:20

陈玉升,男,2012级中德工程学院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2013至2015年三年连续获得同济大学一等奖学金及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3及2015年均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期间,参与并组织了多项专业设计及调研。并于2015年,获得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格,大四赴德国明斯特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一年。

 

梦想的萌芽

我来自江西,出生于一个小小的县城,从小长大在那儿的农场里。在我小时候的世界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满大街的门店,有的只是入春时候开得遍地灿烂的油菜花,秋天田野金灿灿的稻穗,和很多户相处地像亲戚的人家。那时候的世界很小,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县城。那时的我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大多都是从书本上或者家里那台小小地电视机里获得。那时候,小小的心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高楼大厦,向往着车水马龙。上了高中,我终于走出了那个小小的农场,来到了县城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久而久之,我对县城也越来越熟悉,渐渐感到我生活的地方太小,装不下我那颗好奇的心。于是,我总想着努力学习,期待高考完的那刻,我能飞向更远。但那时的我还没想到,能飞向世界的大门。

命运的邂逅

2012年6月23号,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的悬着心也终于像一颗石头落地,报考那几天,我终日和同学一起查阅着各大城市知名大学的信息及分数线,最终我决定报考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最初我并没有听过同济大学的中德工程学院,也并没有想过要出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这个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名字,心想着要是有一天能够去更远的地方就好了,当然一想到出国的费用,我还是望而止步了。由于填报志愿需要填报多个专业,最后还空缺了一个,于是我抱着自己也无法形容的心理填了中德工程学院,可能当时觉得最后一个专业也只是填着玩玩的。可偏偏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录取结果偏偏就是当时的最后一个专业。我当时的心情竟然有些欣喜,但是高昂的学费又让我感到不安,总觉得对不起父母,但是在父母的支持鼓励下我还是决定了踏上这段路。

追寻的路

2012年8月31号,我满怀着对大城市的憧憬,做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上海。在小红帽们的带领下,我来到了自己的学校,找到了自己大一时的宿舍,西南一楼。放下行囊,整顿之后,认识了陪伴自己三年的寝室小伙伴。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所要学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是知道大四可以去德国,我心想着,走一步算一步。大一的时光过得很累,除了普通的专业基础课以外,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从本部跑到彰武路去上德语课,课后还有一大堆长得让人害怕的德语单词和与我们思维不同的语法要去记住,每天下课后吃晚饭,就匆匆地奔向图书馆,开始了与德语的战斗。大一下开始分方向,我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说实话,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学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专业会是我的菜。

大二来到了嘉定校区,德语学习也不再那么紧张,我算是开始了正式的工科学习。学习工程中,我渐渐的发现,这个专业果然比较适合我,不同的课程总能让我激情澎湃,享受到不同的乐趣,最让我开心的是,总能在学习方面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一年里,我渐渐地和学院的很多人开始熟悉起来,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同时我加入了学生会,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学院之外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意义,与追寻梦想途中的快乐。此外,我从学长那里得知,我们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在大四争取到奖学金获得公派出国的机会,这更加坚定了我飞往外面的世界的信念。

 

飞向蓝天

大三学年,依旧是那么繁忙,每隔几周就来的一次外教课总伴随着匆匆忙忙的考试结束,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了德国人上课的方式,最让人怀念的场景,当然还是下课了一群人还围着外教问着各种上课没听懂的知识点。大三下学期,开始分学校,为了避免冲突我们选择了建智唯一一所位于西德的学校,我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公派的资格,拿到了出国奖学金。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早上八点,飞机起飞的那刻,我仿佛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十几个小时的机程,仿佛就像过了半个世纪,终于到了德国,和小伙伴们汇合之后,我们来到了宿舍,来不及整理东西,就求着学姐陪我们在居住的小镇上溜达了一圈。当时的感觉是,仿佛自己处在了童话世界里的小镇一样,走到哪都要拍张照留念一下。一想到自己要在这里待上一年,心中就狂喜。

品味德国

我是去了建智唯一一所位于德国西边的学校。学校位于明斯特附近的一个叫Steinfurt的小镇,靠近荷兰。刚来德国,心里还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走到哪里都觉得很美,然后忍不住停下脚步,拍各种照片。来到德国一个多月之后,可能是觉得习惯了,心中的欣喜就少了那么一些。当然,刚来德国有各种繁琐的手续等待着我们,所有的事都要自己操心,在国内依靠学校惯了的我不免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毕竟有一起来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互相帮助,同时往届的学长学姐也总是热心帮助我们,所以事情慢慢地就都能顺利解决。

再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除了风景之外,没有什么娱乐设施,连年轻的人都很少,学校的学生也下课放假也大多选择回家,加之文化的差异,让我感到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开始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好山好水好寂寞”。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时刻与朋友家人通过手机保持着联系,久而久之,开始意识到,我需要做点事来充实自己。于是开始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爱好,努力学着自己一个人生活,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没课的时候,我会听着音乐看着自己想看的书,或是打开电脑,看看动漫,累了就眺望一下窗外的风景;下课回到家,我学会了自己买好菜,就着音乐不慌不忙地做好,再慢慢吃掉;周末,偶尔在小镇上走走,偶尔带着坐车免费的学期票去看看其他城市的风光,一旦有了三天或者以上的假期,就会激动地盘算着去更远的地方旅游。久而久之,也发现自己渐渐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这个过程对我这个喜欢闹腾的人来说还是很漫长痛苦的。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人多热闹,比如艾斯林根,三个专业的学生都有,而且离司徒比较近,他们那里隔三差五就会弄个聚餐什么的,很欢乐的样子。

学习方面,每个学校的情况差别也很大,可以说每个学校学的东西也都不太一样,难度也不一样。我所在的学校,教授特别照顾我们中国留学生,总是为我们开一些小灶。如果平时学习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教授和同学都会很乐意帮我们解答。最后我们的实习,都是教授给的。有些地方,特别是柏林慕尼黑那样的大城市,可能因为留学生比较多,教授不太愿意管。所以在大城市的孩子,虽然生活比较丰富,但是在学习和实习上就会比我们困难一点,当然大家也总能克服各种困难。

至于实习和论文,我很幸运地经过教授的帮助,进了一家比较好的公司实习,同时写论文,主要从事着给排水方面的工作以及给水系统管道的保温。实习的地方很偏,位于北威州的Sauerland,来到这最大的感觉就是地如其名,真的很sauer。虽然前半年待的学校已经很偏了,但至少那里还算个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小镇,还有一起来的同学陪着,实在无聊了可以一起做做饭什么的。实习的小山沟,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农村,永远见不到除了老人小孩之外的其他面孔,我走在路上都会被人当成珍稀动物多看几眼,也基本没有机会认识除了老板和房东以外的任何人。至于公司环境的话,我被单独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安排在了一个办公室,他不同于大多数健谈的德国人,基本不说话,也不怎么理人,所以我大多数周末总是坐着来回十个小时的车回学校或者出去旅游,寻找一下人类的气息。平时的话,也就是从公司回去后依靠买菜做饭,或者上网看书来打发一下时间。

时间说慢也快,六个月的时间也就那么过去了,我也顺利地申请到了研究生的学校,写完了论文,拿到了德国那边的学位证,最后当然是飞回来,完成一些毕业前最后的要做的事。

联系我们